“入口关”把严了,244家企业折戟首发上市
《中国经济周刊》 记者孙庭阳 | 北京报道
2023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(IPO)失利企业数量和拟融资金额均超过2022年。
据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梳理,2023年初至2023年12月25日,共有244家企业IPO失利,他们拟上市融资2301亿元。2022年,有211家IPO失利,共拟融资1448亿元。
近5年企业上市成功率逐渐下降
近5年,IPO失利企业数量越来越多。
2019年、2020年和2021年,IPO失利企业数量分别是32家、38家和156家,2022年和2023年都在200家以上。同期上市新股数量变化却没有这么大。这5年间成功登陆A股的上市企业数量分别是203家、432家、524家、428家和309家。如果以成功上市企业数量做分子,成功上市企业数量与失利企业数量之和做分母,简单计算这5年间企业上市成功率,分别是86%、92%、77%、67%和56%。从数据看,近5年上市企业成功率逐渐下降,2023年的上市企业成功率降至最低。56%的上市成功率,意味着在2023年有1家企业成功上市,基本对应着1家企业上市失利。
证监会2023年多次表示要严把“入口关”。证监会2月24日答复全国人大的建议时称,要加大审核透明度,不断提高发行上市的可预期性。在严把“入口关”基础上,构建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审核注册机制,实行“阳光审核”,进一步取信市场。5月,证监会有关领导在上市公司协会年会上表示,要推动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,严格把好市场入口关,不断增强制度适应性,引导市场资源更多向科技创新企业倾斜,更好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。11月,证监会在学习宣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时称,要不断健全完善股票发行注册制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,持续推动证监会机关、交易所、派出机构发行监管转型,压实交易所审核责任,强化公权力行使制衡监督约束,坚决把好资本市场“入口关”。
拟在上交所上市的失利企业数量增加最多。这244家企业,拟在深交所、上交所和北交所上市的数量分别是120家、85家和39家。与2022年相比,拟在上交所上市企业失利数量增加了39家,拟在深交所和北交所上市失利的企业数量分别增加4家、减少2家。
分行业看,失利企业数量前两个行业是计算机通信、软件和信息技术,分别是45家和22家。医药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制品制造业并列第三,都是19家。对比2022年,这4个行业失利企业数量变化分别增长41%、下降24%、增长73%、增长36%。医药制造行业失利企业数量增长幅度最高。
在注册制下,企业上市步骤为递交上市申请,交易所受理,交易所问询、审核,审核通过后向证监会注册,注册成功后发行股票募资上市。
2023年发行失利的244家企业中,从上市步骤看,有的是自行撤回发行申请,还有的是交易所取消审议、审核不通过,也包括证监会终止注册等。
交易所审核不通过的企业中,医药医疗相关行业最多。244家上市失利企业,有9家是交易所审核不通过,其中两家与医药医疗有关,分别是浙江太美医疗科技公司(以下简称“太美科技”)和北京诺康达医药科技公司(以下简称“诺康达”)。
太美科技和诺康达止步于交易所审核
太美科技和诺康达的上市步骤,都止步于交易所审核阶段。
太美科技主要销售医药临床研究、药物警戒、医药市场营销等领域的软件及服务产品、定制化软件等。
太美科技连续4年亏损。2018—2021年分别亏损1.8亿元、3.9亿元、5.2亿元和4.8亿元。同期,公司每年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都是净流出,2018年至2021年净流出合计近5亿元。2022年这样的情况仍未扭转,经营活动继续流出1.7亿元。
太美科技招股书披露,拟融资20亿元投资的4个项目,没有办公场所,需要斥资7亿元购买2.6万平方米的办公楼。交易所问询该公司购买办公楼“必要性与合理性,是否变相投入房地产领域”。
在审核太美科技阶段,上交所重点关注的事项包括该公司持续大额亏损的原因、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、影响盈利能力的因素变化情况、未来销售增长的可持续性。上交所审议认为,报告期内,该公司没有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,没有充分披露有利于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,不符合相关规定,终止审核。
再看诺康达的上市之路。该公司是医药制剂、药学研究、临床研究的综合研发服务企业,3次冲击上市,均告失利。
第一次,诺康达2019年4月申请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,这一年6月,上交所启动现场督导。同年7月,该公司撤回上市申请。
诺康达还曾被交易所监管警示。2020年4月,交易所发现诺康达第二大客户与其存在关联关系,该客户贡献了诺康达2017年至2018年销售收入的18%,双方签订的合同构成关联交易。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都没在该企业的招股书中披露,属于信息披露不规范行为,违反相关规定。鉴于该公司已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文件,发行上市审核程序已终止,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相关不良影响,酌情考虑,上交所予以监管警示。
第二次,2021年8月,诺康达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。中介机构认为,该公司治理制度、财务管理体系等与上市公司标准仍有提升空间。
第三次,即2022年6月,诺康达拟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的申请获得受理,该企业拟募资7.5亿元。
诺康达冲击科创板时,报告期是2016—2018年,各年度净利润分别是602万元、3504万元和7758万元。利润呈现逐年上升态势。该公司冲击创业板时,2019—2022年净利润分别为2561万元、2250万元、5922万元和8414万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两次冲击之间,该公司2018年净利润7758万元,2019年净利润2561万元,大幅下降67%。
深交所要求诺康达结合客户变化、合同履行等情况,说明前次撤回申报材料后业绩先大幅下降、后大幅上升的原因及合理性,是否存在调节利润或业绩虚假。
2023年7月20日,深交所审核诺康达,问题包括前后两次申报的主要差异及原因,前次申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,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。审议认为,该公司没有充分说明业绩大幅波动的原因及合理性、与部分客户交易的商业合理性。深交所认为,该公司的申请不符合相关规定,终止审核。
交易所提醒:重点关注药企推广活动开展的合法合规性
诺康达被上交所监管警示,负责该公司第一次上市时中介机构的律师,也被上交所监管警示。
对于中介机构,上交所也给予指导。
2023年7月28日,上交所在审核动态中提醒中介机构,医疗企业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往往较高,销售推广活动的真实性、合规性颇受市场关注。对药品和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推广活动,应重点关注各类推广活动开展的合法合规性。
2019—2022年,医药制造行业的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,在制造业上市公司的31个行业中最高,在21%至25%之间。
2023年撤回上市申请的19家制药上市公司,其中9家企业2021年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医药制造业平均值。有4家在上交所提示前后撤回上市申请。
在上交所发布提示当天,即7月28日,荣盛药业从上交所撤回上市申请;前一天,即7月27日有两家撤回申请,分别是力捷迅从深交所撤回上市申请、齐晖医药从上交所撤回申请;再往前13天,即7月14日,汉王药业从上交所撤回上市申请。
这4家企业中,汉王药业销售费用最高,2021年高达2.92亿元,比另外3家合计值还高。而该企业2021年的营业收入,只有另外3家企业合计值的60%。
汉王药业2021年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40%,远超过同行业已上市公司平均值(21%~25%)。该公司销售费用中,市场开发费占据绝对大头,达80%以上。2020年至2022年,该公司的市场开发费分别是2.28亿元、2.42亿元和2.45亿元。
汉王药业介绍,公司产品需求主要取决于医务工作者及患者对相应产品的疗效、安全性特点等认知程度,公司需向医务工作者及患者开展推广活动介绍产品的特性以及优势,加强相关人员对公司产品的认知。公司聘请推广服务商协助进行产品推广,支付市场开发费用。
汉王药业市场开发费用中,占比75%以上的是推广会议费。2020年、2021年和2022年,该公司此项费用分别是1.7亿元、2.1亿元和2.1亿元。
汉王药业称,推广会议分成区域推广会和科室推广。区域推广会以省市县等区域划分,对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、药店工作人员等进行产品的普及和讲解;科室推广主要以医院科室为纽带,向医务人员介绍公司产品的特性,指导他们正确把握产品的用法用量、适应症和处理流程,以便正确使用公司产品。
据汉王药业介绍,2022年举行区域推广会2149场,场均人数43人,人均费用是0.22万元,费用共计2.04亿元。举行科室会议331场,场均14人,人均费用0.09万元,共计404万元。
汉王药业称,在会议开展频次、平均参与人次和平均花费上,处于同行业上市或拟上市医药公司合理指标范围内。
汉王药业列举了悦康药业(688658.SH)、汇宇制药(688553.SH)等同行业公司推广会议情况。悦康药业2019年举行学术会5033次,场均83人,费用12.54亿元;科室会议2768次,场均34人,费用1.85亿元。汇宇制药2020年举行科室会、城市会、区域会和大型会共1.3104万场,合计30.86万人次参会。
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核对悦康药业招股书数据,与汉王药业所言数据一致。悦康药业2020年12月登陆上海科创板,2019—2022年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在43%至47%之间。
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核对汇宇制药2021年3月公布的回复第二轮问询文件,与汉王药业公布的数据一致。将汇宇制药全年举办会议平均到每一天,该公司平均每天办会36场。汇宇制药2021年12月登陆上海科创板,2019—2022年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在47%至52%之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