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续宋风古韵 潮州文化更“潮”-北极星网

延续宋风古韵 潮州文化更“潮”

  “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、星如雨。宝马雕车香满路。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蛾儿雪柳黄金缕,笑语盈盈暗香去……”

  3月4日,2024“潮州青龙庙会”非遗文化巡游活动精彩上演。璀璨的非遗巡游,演绎了南宋词人辛弃疾《青玉案·元夕》的“潮州版”——烟火、炮仗、巡游花车、潮州大锣鼓、潮州弦诗乐、潮州鲤鱼舞、舞龙、扛镖旗的女子……这首词中的宋风古韵,在潮州的这一场“闹热”中都能切实寻到。

  从一场青龙庙会,足以一窥潮州文化作为唐宋文化遗存的繁复灿烂。在群众一声声“兴啊顺啊”的呐喊中,在专程归乡的海外华侨华人的喜悦神情中,足以感受到潮州文化所凝结的团结意识、拼搏精神、诚信理念和感恩情怀。

  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,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。近年来,无论是“火出圈”的古城旅游、凤凰单丛茶,还是万人空巷的青龙庙会,都折射出潮州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强大吸引力与新生活力。

  新的文化使命呼唤传承与发展,潮州文化如何更“潮”?千年文脉何以赓续?

  潮州文化独一无二

  价值内涵需要系统梳理

  “我为潮州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感到震撼!”亲身感受了青龙庙会之后,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、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叶细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。叶细致说,走在潮州古城内外,家家户户都泡工夫茶,在潮州市历史文化街区,沿街均是木雕、手拉壶等精美的传统手工艺,“这是装不出来的。”

  叶细致长期从事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工作。他认为,相比起其他地方,潮州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,且不少民俗文化传承至今依然十分完整,其真实性、完整性和唯一性是独一无二的。

  他认为,青龙庙会等潮州民俗文化的核心,就是鼓舞当代潮州人树立勇气和信心,更好地走向世界、走向未来。在当下,要全面系统梳理包括青龙庙会非遗文化在内的潮州文化的核心价值、精神内涵,才能去更好地保护它、更大范围地去弘扬它。

  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、教授张明远表示,这是他第二次观看青龙庙会非遗文化巡游活动。近两年来,他在潮州地区开展非遗考察调研,发现游神绕境的民俗从浙西一直到粤西沿海地带都有流行,但以潮州的“营老爷”最具代表性。而“营老爷”是潮州民俗文化中地域特色最为浓厚、最独特、最有影响力的,其次才是拜月娘、出花园、工夫茶艺等。

  “潮州人有一个特点,就是非常固执地坚守自己的文化。”张明远用了“固执”一词来形容潮州人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坚守程度。他说,各地都有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,但是到了固执的程度就只有潮州,这里保存了相对比较完整、比较纯粹的传统文化。他认为,潮州的“营老爷”从村落到乡镇直到潮州府城,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区域文化系统。

  “一种文化到了可以‘越界’的程度,它就具有传播力。为什么潮州文化能传到海外去,就是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宗族界限、超越了村落、超越了原来划定的范围。”张明远解释说,具有府城规模的游神礼俗在其他地方很少见,而潮州府城的“营老爷”具有开放性,已经远远超越宗族的界限,所以能够成为潮州区域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,成为对海内外潮州人极具凝聚力与影响力的文化载体。

  张明远认为,潮州的“营老爷”民俗体现了民众对于地方治理的传统观念,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。不少年轻人回乡“营老爷”、扛标旗,说明潮州文化的影响力已经从传统向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、年轻一代去渗透。他建议,要继续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展系统研究,开展创新性转化和发展,充分发挥潮州文化蕴含的文化价值,滋养和推动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。

  团结凝聚海内外潮人

  潮州文化需要被更多人看见

  近年来,潮州市深入开展潮州非遗研究、传承、保护、开发和利用,一张张非遗名片绽放迷人光彩,让蕴含其中的潮州文化发挥强大感召力,团结和凝聚起海内外潮人潮心。

  每年青龙庙会期间,侨居海外潮籍侨胞,特别是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泰国等国家不少华侨华人均会专程回乡参加活动。在今年的巡游活动中,不少海内外潮人潮青回到潮州,参与在队伍之中,亲身感受潮州这场“闹热”的文化盛宴,体验潮州非遗文化魅力。

  潮州青龙庙会等特色非遗文化,已经成为海内外潮人凝聚乡情的重要纽带,并随着潮人出海,被引至新加坡、泰国、马来西亚等国家。去年正月,在法国有着30多年历史的“巴黎13区华人彩妆游行嘉年华”活动上,出现了一面绣制着“潮州青龙古庙”字样的旗帜,这是首次有潮州的“老爷”出现在队伍中。

  不少非遗文化也成为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。以青龙庙会为例,单是在青龙古庙的建筑之中,就汇集了潮州木雕、潮绣、嵌瓷、壁画、漆画等多项非遗。在巡游活动中,更汇集了潮州大锣鼓、潮州音乐、布马舞、舞龙、潮州花灯等1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认为,这为其他各类非遗文化的展示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展示空间。

  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唐学武认为,潮州青龙庙会非遗文化巡游活动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,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,不管时代如何变迁,这一民俗在潮州民众心中从未抹去。潮州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向往,在这项民俗活动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  “在潮州青龙庙会文化巡游活动中,我看到的潮州人的团结精神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刚认为,文化遗产为社区和群体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。借助非遗相关展示平台,能够促进社区更加和谐团结。

  同时朱刚认为,多样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,也是它存续的一个重要驱动力,而非遗是没有界限的,是可以成为人类共享的。“对于潮州来说,我完全是一个外来者,但这丝毫不影响我欣赏和喜欢这里的文化瑰宝。”他建议,要把青龙古庙非遗文化等潮州文化的核心理念梳理出来,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阐释和呈现,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它、理解它、欣赏它,发挥它更大的现实价值。“只有了解,才能相互欣赏。”朱刚说。

  潮州青龙庙会的巡游活动缘何能吸引广大潮人?马来西亚潮籍华人、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名誉会长、“廿四节令鼓”创始人陈再藩认为,这实际上是潮人对乡土蕴含的一种浓厚情感的投射。陈再藩以自身为例,在潮州青龙庙会巡游活动的前几个晚上,他和家人前往观看粤东地区的国家级、省级非遗演出。他们还在古城区走街串巷,仔细观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交,感受庙会的前夕呈现的喜乐。“这些非遗演出,在海外已经有着很大不同。潮州城里面显现出来的这种喜乐,很像辛弃疾写的那一首《青玉案·元夕》。”陈再藩说。

  陈再藩说,他去过很多城市,但潮州这座城市让他很有感觉,“若论规模,这里的灯饰各方面比不上西安,也比不上其他很多大城市。但论韵味,潮州城里的这种民俗或者是‘人间烟火气’是最浓郁的。”陈再藩认为,这种“人间烟火气”无论是年俗还是日常,都能于人跟人之间的互动感受到,“像庙会巡游活动这样的节庆年俗不过是潮州城生活里面的一个部分,也是其魅力所在。”

  南方日报记者许钰敏